4月21日出版的《北京日報》頭版轉二版以《京城再添一處文化新地標 中央歌劇院劇場5月1日開門迎客》為題,大篇幅報道中央歌劇院劇場建設成果。大豐為該項目提供了集成解決方案,涵蓋舞臺系統(tǒng)、燈光系統(tǒng)及座椅系統(tǒng)。
新落成的中央歌劇院劇場
5月1日將正式對外開放
新落成的中央歌劇院劇場占地面積13386平方米,總建筑面積40902平方米,地下4層,地上8層。核心功能以大型歌劇、舞劇、芭蕾舞演出為主。
這是中央歌劇院幾代藝術家期盼許久的“家”,亦是北京城里一處嶄新的文化地標,北京“四個中心”戰(zhàn)略定位的扎實實踐再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5月1日,劇場即將敞開大門,廣迎八方來客。
螺螄殼里做道場
小劇場藏大舞臺
回顧新劇場的建設過程,其中一大困難就是場地狹小。但“小”劇場里卻有個“大”舞臺。由大豐打造的這方舞臺共包括主舞臺、左右側舞臺、后舞臺和側后臺5個部分,并在后舞臺臺面以下11米多的空間內(nèi)配置了大型硬景制作場所和存貯間。舞臺之上,86道電動吊桿、10套側燈光吊籠及12套可移動單點吊機等吊掛設備,可以吊著各式各樣的布景和燈光上下翻飛,實現(xiàn)歌劇中舞臺景致的“斗轉星移”。
這些吊掛設備最快可以每秒2米的速度運行,且穩(wěn)定性極佳。在一根吊桿上立一支香煙,吊桿運動過程中不會倒,在2根吊桿之間搭一塊木板,3層疊放的裝滿水的水杯也不會灑出來。
可以實現(xiàn)120人樂隊演奏的超大樂池,也讓中央歌劇院劇場成為擁有全國最大樂池的專業(yè)歌劇劇場,如此面積世界亦罕有。樂團大號首席朱勁松表示,“樂池的設計是人性化的,大號樂器較大,在小樂池中演奏經(jīng)常難以輾轉騰挪,在這個樂池中我感到演奏從聲音質感到環(huán)境體驗都十分舒適。”樂池的擴大也給藝術二度創(chuàng)作以更大的空間,許多指揮在音響上需要管樂演奏人數(shù)加倍等需求可從容實現(xiàn)。
劇場整個燈光系統(tǒng)采用全網(wǎng)絡系統(tǒng)構架和人性化的路由方式,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調光柜,配置960路調光/繼電器兩用回路以及云場燈控制系統(tǒng),可自動識別末端負載,為全場超過500多臺各種專業(yè)舞臺燈具提供強有力的供電保障,確保整體系統(tǒng)穩(wěn)定可靠,滿足各類高級別歌劇演出需求。另外,整個劇場舞臺上方采用燈景兩用桿形式,可以根據(jù)不同演出劇目需求,靈活布置相應燈位。
犧牲座位數(shù)追求藝術極致
各個位置均能收到清晰聲效
中央歌劇院副院長李丹陽表示:“很多中國的劇院都是先設計音樂廳的內(nèi)部結構再進行聲學設計,而中央歌劇院與它們的設計思路相反,我們是根據(jù)能達到的最優(yōu)聲學條件做劇場中座椅、包廂的設計。在這個劇院中,我們力圖達到藝術性的最大化。與此同時,我們犧牲的便是可容納觀眾的數(shù)量以及相應的票房。”
不僅是舞臺與劇場空間結構,劇場內(nèi)的一切無不為聲學效果考慮。由大豐承攬的觀眾席座椅,不僅采用了人體工程學設計,外形優(yōu)美,安全舒適,其面料的吸音性也有細致的聲學考量。座椅的聚氨酯內(nèi)填料、織物面料、軟墊的面積、軟墊的厚度等都經(jīng)過了嚴格的設計,一方面達到了觀眾廳吸聲的設計要求,另一方面坐人時和不坐人時具有相同的吸聲系數(shù),保證觀眾廳的室內(nèi),在空場、滿場、部分上座率等不同觀眾人數(shù)時,具有基本一致的室內(nèi)聲學效果。